- · 《科学与信息化》栏目设[05/21]
- · 《科学与信息化》收稿方[05/21]
- · 《科学与信息化》投稿方[05/21]
- · 《科学与信息化》征稿要[05/21]
- · 《科学与信息化》刊物宗[05/21]
教育信息化:站在传统和变革的岔路口,校长会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21年,坐落在八朝古都开封,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名校。2015年7月,因岗位调整,蔡建东教授带着河南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导师身份,加入到河南大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21年,坐落在八朝古都开封,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名校。2015年7月,因岗位调整,蔡建东教授带着河南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导师身份,加入到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正式担任校长一职。
他坦言,在河南这样的中部地区,想要发展好教育信息化并不容易。除了在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的投入力度上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以外,还有信息化发展理念、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人员配比等等的不均衡因素。
但是作为河大附中的校长,也作为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的专家,因地制宜攻克难关迫在眉睫。他邀请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梁林梅教授担任附中科研副校长,指导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工作。从此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练兵场”,也成为了河南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探路者”。
寻求传统与变革之间的适切张力关于教育信息化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声音:比较激进的,认为传统是必须要推翻的;也有人觉得教育信息化是停留在管理层面上的一种理念;包括目前的研究层面,更多的是关注于课堂教学、师生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和效果等。
蔡建东认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要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保持一种适切的张力,小步快走、“润物细无声”地推动稳步发展。
蔡建东与梁林梅都提到,教育信息化首先解决的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思维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的关键问题。比如初中教学中常见的两极分化现象: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从这些教育问题出发,思考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支持和促进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只有在硬件投入前就想好了要如何运用这些设备,才能做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避免走入“重建设、轻应用”的误区。
图1 河大附中的课堂(2015~2017年早期的传统课堂)
其次是区域的适切性导向,基于学校所在地域的文化、经济、社会观念等等现状,充分考虑区情、校情来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河大附中处于河南开封,代表着中部地区区校一体化的特点,相比于省会城市和东部的发展迅猛,更多的是偏向“小步子、常规化”的发展模式。
例如,河大附中就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在2015年至2017年,足足两年的时间,一直致力于教师信息化观念的转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后来关注教师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
因此,“变与不变”关键还是立足于学校的现状,以教学(学习)问题与区域现状作为导向,选择合适学校自身的信息化发展路子。但是说到“变”,又应该如何变呢?
教师如何变——不当教书匠,争当教育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教师则是关键。想要在课堂上融合创新,人是重要的因素。”梁林梅说道。说到底微课、翻转课堂、项目学习等等这些新生事物最终能否变革课堂、效果如何,都离不开一线教师的认可、参与和创新。
但是校长往往听到最多的是:中小学教师太忙了!课时多、压力大、班主任工作责任重、还要负担社团活动等等。作为校长,更需要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培训设计得再多、再完美,但是老师没有时间学习,都是白搭。
“不能只顾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这是梁林梅常与教师们说的一句话。
在谈到教师专业发展时,两位校长都提到了激发教师的原动力。毋容置疑,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信息技术的“用与不用、怎么用”,应该从尊重教师出发,加以引导和鼓励。比如,在评课时着重观察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有没有在课堂上体现?我们一直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如何落实在教学上?数字化教育资源如何有效使用?学生合作学习是如何体现的?从而激发教师反思课堂、发现与解决问题,提升课改的能力。
一直以来,河大附中的教师群体以 “三多”著称:骨干教师多、名师多、名校毕业生多。回忆起教师在观念转变上的成效,梁林梅分享了一件趣事,“2015年底,当时学校引进了许多新的信息化理念。但是不少老师当场就产生了质疑。”
文章来源:《科学与信息化》 网址: http://www.kxyxxhzz.cn/zonghexinwen/2020/0901/629.html
上一篇:菏泽市应急管理局利用信息化做好汛期保障工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