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与信息化》栏目设[05/21]
- · 《科学与信息化》收稿方[05/21]
- · 《科学与信息化》投稿方[05/21]
- · 《科学与信息化》征稿要[05/21]
- · 《科学与信息化》刊物宗[05/21]
信息化技术在消防应急指挥调度中的应用(二)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与之相伴的是,居住人口的日益密集、各类燃烧物性质日趋复杂,建设结构、道
一、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与之相伴的是,居住人口的日益密集、各类燃烧物性质日趋复杂,建设结构、道路布局、水源分布等不确定因素增多,无疑都给消防应急指挥调度带来严峻挑战。过去,火场应急救援工作主要依靠经验和直觉实施抢险救援工作,指挥调度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的调度方案,灭火救援的成功率和效率较低。
经上文分析,了解到我国目前信息化消防应急指挥调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升消防部队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进一步开展实时信息传输以及科学布控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灾情侦查、抢险救援、应急处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北峰消防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在深入调研消防应急指挥调度通信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北峰通信结合火场通信的主要任务包括省、市、县,大(支、总)队调度中心或指挥中心的日常通勤及应急现场的联络;迅速、准确地传达信息,以便于不间继的指挥、紧密的协同作战为目的,提出“3+3+3”网格化数字超短波消防应急通信解决方案。
北峰“3+3+3”消防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是在紧急事件和灾害处理时,提供的可承载语音、图像、数据的统一应急通信系统。系统具备高度集成、业务丰富、快速部署、统一平台、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在常规工作时能够实现指挥应急日常的语音、视频、指令的通信调度;在出现紧急状况时,能够立即调度快速一键式触发应急预案处理流程(广播通知、应急会议、信息指令发送)。
三、应用场景分析
横向惯通、I P互联、可联可拆
北峰“3+3+3”消防应急指挥调度系统,骨干网选用最节省频率资源的同频同播中继基站组网方式为主,常规中继基站组网方式为辅,采用各基站间有线/无线/专网链路相结合的IP互联方法。
省级消防总队指挥调度员在调度台上能对全省的接入终端(总队、支队、大队)实现调度功能;消防支队指挥调度员在调度台上能对支队内的接入终端(含管辖内各大队/中队)实现统一调度;消防大队指挥调度员在调度台上能对大队内的接入终端实现统一调度。有效解决应对发生大型消防火灾事故时跨区域、跨兵种、跨建制的支援力量进入防区后的协同指挥通信问题。
机动部署、迅速建联、高度抗毁
在骨干网被毁的极端情况下,“3+3+3”消防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利用前指指挥网在保持与部/分队建联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北斗、卫星等备用通信手段与基指建联。前指网利用车载中继和便携中继互为接力机的功能设计来延长通信距离,实现最适合“动中通、迅速建联、靠前指挥”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消防应急指挥中心可通过卫星链路对前方消防通信车及相应的车载通信终端进行远程统一指挥调度管理。前方消防通信车可通过部署4G (LTE)车载通信系统组建一个全功能的局部通讯中心,支持车辆覆盖半径内的所有移动通信用户完成数据,语音、视频通信业务。
纵向打通 、伴随保障、分流业务
扑火战斗网以组成独立的局域网为形式,在抢险救援现场,依托便携式中转台和数字终端快速搭建移动性救援指挥调度网,解决分队对上通信问题为主、分队内部单兵战术通信问题为辅,重点解决整个通信网覆盖到最后一公里问题。当扑火作业面积超过对讲机直频通信距离时可以开启背负式单频点中继功能以延伸信号覆盖;背负式双频段中继台可加入前指网并具备跨接中继功能,可以将单兵战术通信接入前指指挥网或骨干网实现越级指挥或越级上报。
数字同播网凭借全面覆盖、抗干扰强、数模兼容等优势,实现灾害发生时消防通信的随需而通、一呼百应,保证及时救援。
四、总结
消防指挥调度核心问题是解决不同消防设备及系统间的信息通讯,北峰“3+3+3”消防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将原有各个信息孤岛的有机联合,真正实现了多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融合通信,为现场调度指挥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该系统覆盖范围广、信号强度大,适用多种救援场合;不受线路和距离的限制,不受信号干扰和信号源盲区的限制,在消防领域适用性强,推广应用具有可行性。在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集通信、指挥和调度于一体的具有高度智能化消防应急通信调度指挥系统,实现消防灭火救援报警信息接收的多样化、火灾救援发生地点的准确化、出动力量编成的科学化、出动命令和火灾救援信息动态发送的迅速化、消防指挥的信息化及揭示消防信息的形象化,最终实现数字化接警、调度指挥,提高消防部队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能力,有效地应对各类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文章来源:《科学与信息化》 网址: http://www.kxyxxhzz.cn/zonghexinwen/2020/1109/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