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钓鱼技巧:详解带饵调漂,公认最科学的调漂方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7 06:4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带饵调漂是一种充分考虑饵重的调漂方法,被认为是调漂方法中最科学实用的一种调漂方法,这种调漂方法最适合饵料不轻不重的情况下使用。调漂方法是否科学、准确,有两个衡量要

带饵调漂是一种充分考虑饵重的调漂方法,被认为是调漂方法中最科学实用的一种调漂方法,这种调漂方法最适合饵料不轻不重的情况下使用。调漂方法是否科学、准确,有两个衡量要点,第一就是你是否能够根据钓目的不同,推断出双饵在水底的状态效果?第二,这种调漂方法是否可以轻松的调整灵钝,这样才方便找口?带饵调漂,就可以满足这两和衡量要点。

一、带饵调漂的特点

给你一只浮漂,在调漂之前你会调几目?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越是琢磨越是不简单。有钓友说,根据浮漂的漂尾长度来确定调目,比如漂尾10目,调4-6目就很好,大致是漂尾的中心。在调漂理论中有调漂尾目数一半的说法,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个理论是建立在软尾浮漂钓鲫鱼的,软尾浮漂基本漂尾长度都在10目以下,甚至还可以说,调四钓二的也是源自使用软尾浮漂的。(搓饵钓鲫鱼,硬尾浮漂几乎都做不到一饵只压下一目,软尾可以做到)所以到底调多少目,肯定不能盲目。

如果你考虑了饵重和钓目,那你的调目就更容易确定,这大致就是一个反推的过程。比如现在晚秋初冬,钓鲫鱼讲究钓低目,因为钓低目的时候看漂相会更清晰明显。还有秋冬季节钓鲫鱼,用饵会比较轻,会使用比重小的饵料,饵团也会比较小,这样的目的是让鱼更好的就饵。如果双饵重量只能压下浮漂2目,你又想钓目落在低目上,比如1-2目,那你调目肯定不能超过4目。所以调目的高低跟饵重有关,跟最终想要钓目的高低也有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调目=钓目+双饵重量。如果调漂过程始终挂了双饵,我们就不必费心去琢磨调多少目才合适,因为去掉双饵就是空钩调目,挂双饵的调目跟最终的钓目不会有太差的差值,这个就是带饵调漂比较科学的地方。

二、带饵调漂的步骤

带饵调漂也是需要先找底的,第一步也是先找底,找底后浮漂往下拉大概2倍子线长度,这样保证鱼钩不到底,又距离水底比较近,在这种半水深度下调漂才是更准确的。确定了半水深度,挂上双饵开始调漂就可以了,这个是带饵调漂的最大特点,在调钓过程都有饵重参与,不需要考虑空钩调目,直接考虑带饵的半水目数就行。反复修剪铅皮,到浮漂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数,这个目数跟最终的钓目有极大关系,钓高还是钓低,就看这里,比如说调整到浮漂露出水面2目。至于空钩调目是多少,去掉双饵看一下就可以了,比如说是6目。这个调目基本就没啥用了,就是饵料化完的目数。

根据以上调漂,我们要先找底。挂双饵找底,当钓目开始大于2目的时候钓组就触底了,此时应该是下饵触底,上饵悬浮的状态,这样我们找底好像也方便了很多。当钓目大于4目,下饵完全躺底上饵开始触底。所以我们钓灵还是不灵不钝,或者继续增加钓目钓钝都可以可以的。可以先自己设定一个钓目,一个双饵在水底的状态,开始找口就可以了。

带饵调漂并非没有缺点,在最开始就已经介绍过了,饵料太重或者太轻,漂尾承担不了,或者被压下的目数不明显,都不太适合使用带饵调漂方法。饵料太重,调几目钓几目都成立,饵料太轻,为了找底方便,钓目大于调目就行了。敬请关注收藏点赞,每天准时更新,谢谢各位钓友!

文章来源:《科学与信息化》 网址: http://www.kxyxxhzz.cn/zonghexinwen/2021/0517/1593.html



上一篇: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建设
下一篇:科学研究表示:长寿老人大多有3个共性,看看你

科学与信息化投稿 | 科学与信息化编辑部| 科学与信息化版面费 | 科学与信息化论文发表 | 科学与信息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与信息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