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与信息化》栏目设[05/21]
- · 《科学与信息化》收稿方[05/21]
- · 《科学与信息化》投稿方[05/21]
- · 《科学与信息化》征稿要[05/21]
- · 《科学与信息化》刊物宗[05/21]
把地球搬进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寰”如何工作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记者今天(6月23日)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获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EarthLab)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东区落成启用,这是我国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记者今天(6月23日)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获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EarthLab)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东区落成启用,这是我国首个研制成功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计算机硬件平台“硅立方”正式亮相,超级计算机正在运转。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展厅中悬挂着直径3米、清晰度达到5K的LED球形屏,装置模拟实验的部分结果会通过球体进行可视化直观展示。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及综合技术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的专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2018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其核心软件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地球系统模式,集成耦合了包含大气、海洋、陆面、植被生态、大气化学、海洋生化、陆地生化在内的7个分系统模式,能够模拟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演变规律,对地球的过去进行反演、对现在进行观察、对未来进行预测。这套软件一天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土圈、生物圈等多个圈层10年左右的变化。
记者今天在位于密云区的怀柔科学城东区看到,地球模拟实验室的科普展厅已经开放。展厅中悬挂着直径3米、清晰度达到5K的LED球形屏,装置模拟实验的部分结果会通过球体进行可视化直观展示。“目前,球屏展示的是大气模式中模拟出来的全球云的分布,画面每一帧代表实际中一个小时的情况。”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张贺介绍,装置还可以模拟出不同时期天气气候、海洋环境、大气环境、极地海冰、植被生态的情况,时间跨度达到数百年。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计算机硬件平台“硅立方”今天也正式亮相。“硅立方”是一个大型机房,2-4层的超级计算机正在运转,一层为存贮装置。“以往的超级计算机都是一层平铺的,这个是垂直放置的,所以叫硅立方。如此一来不仅占地面积小,最远的两个机柜之间的距离也小,数据传输就会稍微快一点。”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建成将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建设、双碳愿景目标、防灾减灾(如天气预报)等国家重大需求,为国际气候与环境谈判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观众参观地球模拟实验室的科普展厅。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释疑1:地球科学为何要用上数值模拟?
上世纪60年代,国际科学界提出地球科学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当时世界上有两种科学研究方法,一种是理论探讨,即理论分析、逻辑推算,理论分析需要实验去验证,验证正确了才是可靠的理论;另一种是实验分析。
但对于地球科学,做实验是不现实的。做实验有很多详细条件,例如需要保证实验室环境和真实环境一致。要做关于地球的实验,需要满足的条件太多,没办法做到全部符合。此外,做实验有时候要破坏一个“环境”,像生物科学可通过解剖来实现,但对全地球却没法开展类似实验,因为地球环境不容破坏。
当时正值电子计算机出现,于是国际上提出了第三种科学研究的办法,叫数值模拟,或称数值试验。这一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提出一个理论后,要验证这个理论对不对,就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电子计算机求解,把经过理论模型计算后的数值和实际对比,来证明理论预测是不是和实际的一致。如果这个数学模型与实际相符,就可用来做模拟实验。
地球系统模式软件是复杂的巨系统模型,需要多学科紧密联系,这是大气科学、计算科学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的一个典型。
释疑2:地球系统模拟装置是如何工作的?
地球上气态的空气、液态的江河湖海、固态的山石冰雪、不断演化的生命体……这些纷繁万物,可以简单地归为五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千百年来,人们在感受着各个圈层中物候变化的同时,也在对自然界的经验进行总结。
基于科学的进步,科研人员已经能够总结出一部分自然变化的物理规律,并用数学公式将其定量地表述出来。进一步将这些数理方程编写成计算机代码,就得到了对应于各个圈层的代码集合,也就是常说的“模式”。例如大气模式本质上就是大气运动方程、连续方程、热力学能量方程的代码集合。
文章来源:《科学与信息化》 网址: http://www.kxyxxhzz.cn/zonghexinwen/2021/0623/1780.html